top of page


塑膠汙染降低孔雀蛤存活率
研究發現微塑膠會影響孔雀蛤在礁岩上的附著力,可能嚴重衝擊海洋生態環境,並且每年造成30-40億美元損失
1917876 芭比海廢常見破布禮服
NT$ 52 (30% OFF)
尺寸與試穿報告
F
-
+
1
ADD TO BAG
CHECK OUT
商品說明
發問紀錄(0)
退換貨服務
注意事項
科學家發現,連續接觸塑膠微粒52天之後,孔雀蛤長出的絲足(byssal threads)會顯著的減少。絲足是雙殼類軟體動物分泌的纖維細絲,用來幫助他們附著在物體表面上。強韌的足絲讓孔雀蛤能夠在海浪和潮汐中存活,並且形成礁石,為其他的海洋生物提供棲地。這項研究發表於《環境汙染》期刊。
不僅絲足減少,長出來的足絲,韌性也比對照組弱50%,導致孔雀蛤比較容易從附著的表面脫落。這是因為塑膠微粒誘發過度的免疫反應影響牠們的健康,同時也影響新陳代謝。
「絲足幫助孔雀蛤形成群聚體,增加受精的成功率,並且讓孔雀蛤比較能對抗掠食者。在野外,絲足的減少可能對於生物多樣性產生連鎖效應,並且降低海洋養殖場的產量,因為孔雀蛤比較容易被海浪或潮汐沖走。我們的研究顯示,即使是可生物降解的微塑膠,也會對孔雀蛤的健康產生危害。這些塑膠常被用來當作單次使用的包裝材料,在流入海洋之後碎裂成微塑膠。做好回收並且減少塑料的整體使用量對於守護海洋環境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員表示。(摘自 ScienceDaily: Plastic pollution causes mussels to lose grip.)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