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分解塑膠是個迷思
因為PLA不耐熱,為了改變聚乳酸餐具無法受熱的問題,大多數的廠商會將聚乳酸和傳統塑膠PP混合,這樣的「塑料混血兒」反而變成不能回收的廢棄物
NT$ 50 (30% OFF)
尺寸與試穿報告
F
-
+
1
ADD TO BAG
CHECK OUT
商品說明
發問紀錄(0)
退換貨服務
注意事項
PLA塑料混血兒更難回收
政府近年來積極減塑,因此取代塑膠的環保材質成為市場寵兒,像是PLA標榜原料來自小麥、稻稈或玉米,用完後也可經由生物分解完全返回大自然。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因為需要特定的溫、濕度才能分解,台灣沒有可以處理的廠商,如果混入塑膠中將會破壞塑膠回收的品質,恐怕成為比塑膠更不友善的環境垃圾。
從下料口集中到生產線,這一顆顆塑料是從玉米澱粉或植物澱粉轉化為葡萄糖再到乳酸,透過聚合技術成為聚乳酸PLA,是能夠生物分解的材料。因為PLA不耐熱大多用來裝冷飲或是沙拉,為了改變聚乳酸餐具無法受熱的問題,大多數的廠商會將聚乳酸和傳統塑膠PP混合,增加餐具的耐熱性跟持久性,這樣的「塑料混血兒」反而會讓原本可以回收的塑膠,因為摻雜了聚乳酸,變成不能回收的廢棄物。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減塑,也讓環保材質變成市場寵兒,但PLA要取代塑膠,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台灣缺乏可以掩埋的場地,需要完整的配套和規劃。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使用PLA材質的時候它背後的,堆肥的處理系統就非常的重要,在台灣沒有一個商業或工業的堆肥場可以來處理這一類生物可降解的材質,其實這類的材質如果沒有,經過特殊的處理,它其實就像是一般的塑膠製一樣。」(摘自華視新聞:綠色塑膠可分解 塑料混血兒難回收)
可分解塑膠袋被埋 3 年還能用
最近有人挖出埋了 3 年的可生物分解塑膠袋,發現不僅沒有分解消失,還可以用來裝一大袋東西。這是普利茅斯大學國際海洋垃圾研究小組針對塑膠袋分解的一項研究,他們把號稱可生物分解塑膠袋、普通手提塑膠袋等試驗對象長期暴露在海洋、空氣和土地這 3 個環境,研究這些物品的分解過程。
他們稍早前挖出一批 3 年前埋在地下處理的可生物分解塑膠袋、普通手提塑膠袋,發現這些塑膠袋都沒有完全分解,有一些甚至還堅韌得很,可以繼續裝約 2.3 公斤雜物。
參與實驗的塑膠袋共有 5 類型,包括兩種可氧化生物分解、一種可生物分解、一種可堆肥,以及一種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製成的傳統塑膠袋。
這些研究發表在 4 月底《環境科學與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研究的負責人 Imogen Napper 表示:「3 年過去了,一些塑膠袋都能繼續裝東西,實在讓我們很驚訝,尤其是那些『生物可分解袋子』。當人們看到塑膠袋上有『可分解』標記的符號時,會下意識認為它們分解消失得更快。但至少 3 年過去,我們的研究證明並不是這麼回事。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提高,標榜「可生物分解」、「可堆肥」的袋子開始受到歡迎。但這次的研究表明,這些袋子在加速分解、減少環境污染,並沒有比傳統塑膠袋有明顯的優勢。
如此說來,「可生物分解塑膠袋」就像是一場誤導消費者的行銷演出,讓商品品牌彰顯自己保護環境的理念,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的消費行為能減少環境污染。
事實上,聯合國與歐盟依然反對使用生物分解塑膠袋。聯合國在 2016 年曾發表報告嚴肅表示,使用可生物分解塑膠袋並不能解決海洋塑膠污染問題,因為這些塑膠袋只是添加可讓聚合物分子加快分裂的添加劑,最後分解得到的微型塑膠顆粒依然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並在海洋生物體內造成生物放大作用。(摘自科技新報:可分解塑膠袋被埋 3 年還能用,研究指出這是一場誤導消費者的行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