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191208-900.jpg
A-191208-1200.jpg

黑潮流經台灣後,塑膠微粒多五倍

 

黑潮流經台東的時候,每1000公噸的海水含有約50片1~5毫米的塑膠微粒,到宜蘭時已經增加五倍以上

NT$ 90 (30% OFF)

​尺寸與試穿報告

F

-

+

1

ADD TO BAG

CHECK OUT

商品說明

發問紀錄(0)

​退換貨服務

注意事項

海洋大學在東部沿海調查塑膠微粒,竟然發現黑潮在流經台東、花蓮後,塑膠微粒的含量會激增5倍,每1000公噸的海水含有約250片1~5毫米大小的微塑膠。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何攖寧指出,除了塑膠本身污染,微塑膠也會有抗病菌、病原體,形成一個濃縮球,「他所吸附的有機污染物是一般海水的10~100萬倍,很多生物會把他帶入食物鏈當中。」間接造成海洋生態的衝擊,甚至成為病菌傳播的途徑。

海洋大學與海洋中心於2019年使用海研二號研究船,在東部海域調查發現,原本相當純淨的黑潮,流經台東的時候,每1000公噸的海水含有約50片1~5毫米的塑膠微粒。且沿著東岸往北,經過宜蘭、花蓮,塑膠微粒的含量會愈來愈高,到宜蘭時已經增加五倍以上。龔國慶進一步說明,塑膠型態也從較大型的碎片變成更細小的纖維,「證實台灣確實也對海洋環流中的海廢微塑膠,有一定的貢獻。」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助理教授許瑞峯表示,全球25%的溫室氣體是由海洋所吸收,透過微生物、浮游生物將碳吸附後轉化為蛋白質,帶進海洋生態系中,「如果塑膠微粒影響了海洋生物的吸碳能力,對於溫室效應、氣候變遷也會有所影響。」

許瑞峯解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會附著二氧化碳與微生物逐漸沉降到海底,成為海底生物的食物,或封存二氧化碳,「海洋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奈米大小的塑膠微粒會使浮游植物分泌出更多更黏的物質,導致污染物加速聚集,將會衝擊海洋調節氣候與生態的功能。」

何攖寧也說,塑膠微粒因其難分解的特性會附著許多物質,包含抗病菌、病原體,形成一個濃縮球,「根據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研究,含有塑膠微粒的海水,吸收有機污染物的濃度會是一般海水的10~100萬倍。」他解釋,環境中本來就會有一些乘載病菌的有機載體,但有機物質會被分解,塑膠微粒則很難,導致病菌、抗藥病原存活的風險增加。(摘自環境資訊中心:海廢恐增加全球病菌傳播風險 研究:黑潮流經台灣後,塑膠微粒多五倍

 
A-191208-900.jpg
A-191208-900-5.jpg
A-191208-900-7.jpg
A-191208-900-6.jpg
A-191208-900-4.jpg
A-191208-900-2.jpg
A-191208-900-3.jpg
A-191208-900-8.jpg
A-191208-900-9.jpg
bottom of page